责任感并不是父母通过说教、威胁或恐吓,而传递给青少年孩子的一种东西。责任感以及与其相伴的自我认识,是通过允许青少年独自塑造自身性格这种无形信息传递给孩子的。
斯蒂芬妮气愤地企图说服登记员,说必须允许她注册到某个已经停止招生的班级学习。看到一切努力似乎将要白费,她掏出手机给家里的母亲打电话,并把接通了的手机递给登记员,不可抗拒地说:“拿着!和我母亲讲吧!她会将这件事摆平。”
这事听起来有些奇怪,但在今日校园里,这种事并不罕见。许多刚刚走出家门的“小大人”无法独立作出决定或解决问题。
最近报纸上有篇文章援引了一所学校原教务部某副部长的话:“手机是世界上最长的脐带。”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新生又开始有点像幼儿园的孩子(在幼儿园,“值班”的家长比孩子还多)。
这句话说到的是我们从过去一代人身上看到的一个重大变化。许多“小大人”在离家走向社会时,几乎没有经过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负责任地做事的磨炼。
我们担心的是,像斯蒂芬妮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不相信自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将来仍然无力照顾自己。不难推测她在面临有关性、酗酒和花钱的决定时该怎么办。
如果斯蒂芬妮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在本事如此有限的情况下要步入社会,她会怎么想呢?很显然,她知道母亲很关心她、希望她将来成功。为斯蒂芬妮选择上哪所大学、成功挑选品行最好的同班同学、为她选择班级、为她买课本,做这些事的都是母亲。作为一个深爱儿女、希望为儿女创造最优越条件的母亲,谁又不是这样做的呢?
让我们看看孩子怎样变得情感不健全,并由此认为他们必须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做事的。
如今的家长多数都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环境。他们不希望儿女失望、灰心或不适、不希望孩子像自己过去那样艰难挣扎。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天底下人人称道的好父母,但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恰恰剥夺了孩子们在最终长硬翅膀、远离家门时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素质。
“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方法建立在一系列原则之上,用这些原则可以培养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带着责任感做事、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在本章和下一章,我们将介绍这些专门用于青少年的“模块”,有了它们,等到孩子们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能自主作出决定、知道在社会上怎样为人处世,从而成长为你希望成为好朋友的那种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