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网夏明瑞:通过试错过程 创新学习模式

2014年12月08日11:44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步入“黄金期”,而截至2014年11月,我国教育 App总数量已超过 7万个,约占全国APP市场份额的10%。站在转型期的路口,移动互联时代的在线教育将走向何方?教育用户应该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APP产品?11月27日,第七届新浪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盛大举行,全球教育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共同聚焦“指尖上的中国教育”,现场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全面、系统的教育APP测评报告,并现场颁布了年度公益奖项和年度教育机构奖项,以下为微课网夏明瑞现场访谈实录:

微课网副总裁夏明瑞微课网副总裁夏明瑞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新浪网教育频道为您带来的2014教育盛典访谈系列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微课网的副总裁夏明瑞夏总,欢迎您,请跟新浪网友打声招呼吧。

  夏明瑞: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夏总,我们都知道微课网是专注于为中学生来提供一些微课程视频、题库、作业、互助答疑和班级群组的社交型学习平台,当初为什么会想要做这个事情?

  夏明瑞:我本身是教师出身,在安徽省重点中学呆了5年。这5年的时间,给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的教育区域发展很不均衡,而这个不均衡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不要说大中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差距了,就连我所在的三线城市,市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其他普通学校也是不可相比的。还有第二个不均衡,这也是当初创办微课网的初衷,就是三四线城市孩子的互联网思维比较落后。我们经常讲到信息化时代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但在安徽省或比安徽还要落后一点的省市,孩子的互联网思维几乎是零。在这些孩子的身上,互联网只是娱乐的工具,而不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工具。而这种“互联网只是用来娱乐”的思维定式,造成了三四线城市人群在教育资源本身已经严重滞后的客观条件下,还存在严重的“谈网色变”的心态,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人群在优质教育资源和互联网思维上的双重落差。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既不能利用互联网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差异,又不能给本来已经落后的地区带来信息化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互联网思维;而仅仅关注到了因为对互联网真正内涵的认识不足和使用不当而带来的“负面效应”,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教育的公平就无处落实。所以,如何真正利用好教育信息化,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带给孩子全新的互联网思维,真正做到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共享,这就是我创办微课网的初衷和动力。

  主持人:您从事教育这个行业大概多久了?

  夏明瑞:今年是第十个年头。

  主持人:刚入这一行的时候的市场现状您能回忆一下吗?跟现在的市场对比有什么区别?

  夏明瑞:我在2009年底开始关注并进入互联网教育这个行业,应该说,当时的互联网教育和现在对比有几个大的差异。第一个差异是当时的互联网教育还是偏资源,而且是偏整合资源,真正拥有原创的资源可能就是几家老网校,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资源整合的范畴。资源整合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因为资源整合起来相对于原创可能效率更高一些。不利的一面是因为原创的东西比较少,系统化的东西也比较少,高质量的东西也比较少。让我去看,最初的互联网教育行业就像整个互联网的1.0的版本,还停留在一个资讯爆炸阶段。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对教育本身来讲,我们只能说它开启了互联网教育学习的浪潮,或者说是打开了互联网教育的这一扇门,但是门里边到底是穷家破院还是深宅大院,抑或是是殿台楼阁、廊腰缦回,确实谁也说不清。当时大家都比着上资源,比着更新资源,但是资源的质量、系统性、平台的架构、用户的体验等等,可能都没有做深入的探究。包括当时整个互联网教育的商业模式,也都是建立在资源和人的交换上,还是花钱买资源,而且还是买“海量”的但是又需要用户去自我甄别的资源——这些资源对孩子的学习到底有没有帮助?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讲,从学术的角度定位是有的,但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定位,则可能是给孩子带来了更沉重的学习负担,所以传统网校的粘性很差,用户和产品之间没有互动、没有沟通、没有反馈、没有情感,只有“利用”。那个时候的互联网教育产品,或者说是互联网教育的市场,更多的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大家都在兢兢业业、乐此不疲的试图做一件事情:把传统的课堂再翻版到互联网教育当中去,既不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不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孩子的学习效率非常低。

  另外,当时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的盈利都是通过简单的招商加盟和学习卡的销售,在我看来已经是大大落伍。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一个比喻特别好,您说互联网教育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我们都不知道门后面有什么。我特别想知道,微课网的后面是什么?我们能给微课网的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

  夏明瑞:基于这几点考虑,在设立微课网的当初,我首先是关注微课网的三个基本属性。第一个属性就是教育属性,这是不能偏离的。但是这个教育属性,我们又不能把它仅仅地概括为学术范畴的东西。传统网校在定义教育属性的时候,更多偏重于学术范畴。学术范畴的定义,本身也没有错,但是它跟用户之间的距离就大大拉开了,而互联网本身要求的是贴近用户。因为使用互联网学习的孩子,它未必对于高深莫测的学术有真正的诉求,其实更多的孩子更希望的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查漏补缺,而不是学术性的机械复制。

  第二个属性是传播属性。互联网教育,既属于教育,又属于互联网。我常常说,中国的互联网最初玩的是资讯时代,也就是web1.0的时代。那时候互联网产业的王者,属于门户网站。比如新浪、网易、搜狐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随着谷歌、百度等一些搜索引擎的出现,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已经过渡到另外一个时代,那就是人们需要自主去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已经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获取,这也是web2.0的时代。而在这个主动获取的过程当中,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更多地要让孩子有便捷检索的功能,而且课程本身除了要碎片化,更要知识点化,把原来对课堂的翻版变成基础知识点的串接;把以前对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变成视频字典。这个视频字典不仅仅要具备学生属性,更要具有传播属性。所以,我们赋予它分享、互动、检索、对话,把“微”的概念,真正做到实处。“微”是个新名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我想“微”的内涵绝不仅仅是内容的“微”,更是传播属性上的轻量化,对用户而言也更为贴心。

  第三个属性是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与人的关系,除了基本的社区模式之外,就是产品对用户的基本尊重。所以,不管是课程设计还是平台使用,我们都不满足于自己闭门造车或一厢情愿设计的东西,而是在充分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增强平台粘性。在新浪2013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中,微课网在国内在线教育平台品牌使用率上以仅次于网易云课堂的11.3%高百分比而位列第二位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您也是做教师出身的,在您看来好的老师的标准有哪些?同时我们微课网做到了哪些?

上一页12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 微课网新浪教育盛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