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兰琦:回归本质做产品

2014年12月10日14:34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兰琦兰琦

  兰琦:因为我本来是带大班的,所以我就不用话筒了。

  大家下午好!刚才说到大家都是教育方面的资深人士,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不能谈资深,我虽然说在教育这里有7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在线教育我是从3月份到快乐学开始到现在9个月的时间,我只能算是一个新手,在这里跟分享一下的经验,是非常好的机会的,刚好今天是感恩节,所以先谢谢大家。

  我这次的主题是“回归本质做产品”,什么叫回归本质呢?我们想想看,在线教育这个东西,“教育产品”这四个字是两个名词组成的,教育和产品。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教育我们都知道,是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教育的本质就一定是教学研究,把这个东西传递下去。产品的本质是创造用户价值,怎么创造用户价值呢?就是在教育这方面就是学习效果,就是对他学习效果有一个保证。我就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或者说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做这个产品方面的一些经历。

  首先我们看看,人从一开始学前到最后,到进入职业的阶段,经过的教育,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三个部分是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这个地方用户和客户是同一个,就是说他有很强的驱动力,他愿意把学习搞好,他知道这是自己的事,但是在此之前这些孩子们衣食无忧,他就觉得教育这东西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我必须得接受教育,而不是我要去接受教育。在这里又分成两块,第一部分是我们在小学以及小学之前的部分,这一部分家长[微博]对学习内容还是了解不少的,就是他对学习过程有很好的监控。但是在后面的阶段,初高中阶段,一方面家长对学习方面的干涉比较减弱,另外一方面,学生还是处于无目的的学习,就是别人逼迫他学习的感觉。所以说初高中这种本来就是在学习中时间非常宝贵的阶段,反倒是成了压力最的大一部分。在这一块学习进入的产品也非常多,实质大家发现这块就相当于一块硬骨头,非常难啃。

  既然K12在线教育对象有这样的特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呢?一开始我接触在线教育的时候我发现,就是把传统的内容经过老师的某种形式传达给学生的过程分别搬到网上、搬到线上来,比如说把内容搬到线上来,比如说各种网校就是这样做的,后面把老师搬到线上来,现在跟谁学就在做这件事情,或者说把教学的组织形式,比如说课堂搬到网上来,他们都是把这些东西搬到线上去,完成了他的很多目标,比如说他可以把线下教育这种时空的局限性打破,同时,他可以使得原来不太平衡的这种教育资源得到平衡,但是他也有缺点。

  怎么去克服这个缺点呢?之前也说了,在K12阶段其实是老师、家长和学生三者要协作努力一起完成的,缺任何一方其实这个东西都玩不转,所以我们认为需要一个教学平台,把内容、老师、学生三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有一个针对性的自身的学习内容规划,并且家长在整个环节中对学习内容是可控的、可观测的,有这种想法的产品现在也有很多,但是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很多问题,下面我来列举一下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些现状。

  内容方面,第一个,我认为是严重缺乏,就是大部分的产品严重缺乏深入的教学研究,很多产品他的内容建设者们甚至只知道我们的教材分哪一个版本,每个版本有哪些章,他只知道这些,他就把到处搜集来的资源往里堆,这就导致了教学素材其实是杂乱无序的堆集在这里的,这就很有问题了。另外,由于他这种内容追求大、全,内容的质量就参差不齐了,因为我是高中数学老师,我就会主义到一点,现在实数集的符号用黑体大写字母R的几乎没有,对我是比较难受的,因为我根本分不清代表什么。老师这方面的感受是什么?第一,教学资源是不成体系的,我们知道其实有价值的课程体系一般是不在个体的老师身上的,是需要成体系的需要集体的教育力量上的,这些课程基本上集中在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的,就是说单个的老师很多时候并不具有一个成体系的课程规划能力。看起来好像这些产品把教学资源按照章节的顺序放在一起了,实际上这种不成体系的教育资源是没有办法完成他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我们要用在线的平台实现针对性的这种教学内容的汲取,有一种比如说习题这是我们需求量非常大的,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号称智能组卷他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某个目录下的若干道题,比如说200道题,从中做个随机,也就是说他的手动组资源就是把200道题给你你自己挑,就是我随机丢色子丢出20个给你,这完全不能称之为智能。

  另外,在线教育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其实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就是说很多细节他是不知道的,在这种过程难以把控的情况下,其实对数据的分析是尤为重要的,因为他只有靠这种数据分析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多地方做的时候,因为他的体制所限,所以他就只能够分析到题目的正确率,比如说做了5道题对了4道,正确率就是80%,这4道出于什么样的章节他就说哪个地方表现怎么样,其实这个对于学科本质来说是不靠谱的。

  对于学生来说,现在好像学习内容比起去年至少是翻了10倍的,看起来好像是你上去一个视频的网站,比如说网校的网站,好像他这个难度易、中、难三个难度都有,老师也是各种风格的老师都有,好像非常全面、非常个性化,实际上学生对他自己的情况还是了解不多的,他就没办法去挑,他怎么知道自己应该听易、中、难呢,他怎么知道哪个老师更适合自己呢,看起来多,挑选成本反而高。

  第二,缺乏清晰的过程管理。上过这些课之后他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应该学什么,不清楚,也就是MOOC这种形式我认为在K12阶段是不太适合的原因,因为很多课程其实第一节课、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有很好的规划,已经放在那了,但学生很有可能在某一节可卡住了,他不会,但后续的内容仍然是那些东西,他不会根据这个学生现在有问题而做出调整,就是说这个学习内容是没有自适应性的,这样学生课程的完成率就非常非常低。其实我觉得在成人教育方面,这个课程完成率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你完成了30%你就有30%的收获,很有可能这30%还超过这个数,因为你得到的启发,你自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去思考,但是在K12阶段,这个受众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内容是非常成体系的,如果你只完成了30%,很有可能你得到的收益5%甚至是0,其实在学习时间非常宝贵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接受这样的课程,也就是说你推出这样的课程,实际上相当于谋财害命。

  对于家长来说,家长其实现在线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干预程度就比较低,有的家庭甚至是一个学期两次的家长会,就是他唯一了解孩子学习过程的一个场所、一个途径,如果说学习过程由线下还转移到线上去了,这就意味着他可能连老师都找不到了,这样的话他怎么去观察这个学习过程呢,他怎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呢,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接受在线教育过程中其实家长是对这件事情充满疑虑、充满戒心的。可以看到很多家庭,一看到学生动电脑就非常非常紧张,因为他不知道学生在上面干什么。另外一个事情,网校刚开始出来的时候非常非常火,基本上所有的家长,我认识的家长群里面,每一个人都去买了网校的课程,但是这几年就很冷静了,原因是,他发现其实网校也没有传说中得那么神,你把孩子送到网校去,比如送到学而思[微博]网校和送到学而思的小班没有什么差别,甚至小班的效果更好,所以回归到对学习效果本质诉求上来,就会对这件事情越来越理智、越来越冷静,不会像原来那样盲目的跟风。

  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快乐学的解决方案其实就非常非常简单,我们其实就只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在设计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想到的就是回归这个学科的本质,你要搞数学教育,你就必须把数学进行仔细的教学研究,看看数学到底应该怎么学,我们在线的产品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这个其实就是我为了要向大家说明我们的树,这是我们的知识树,其实我们这个知识树是从我3月份入职到6月份整整4个月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搭建这个树,搭建跟这个树配合的后台系统,就是说4个月我们基本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是把这个东西弄好。我们可以想想看,其他的产品在3、4个为就可以铺到全学科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初高中书写这一门学科上,其他的产品说题库的数量已经1千万的时候,我们老老实实的用ATIX(音)排版,我们用企业画板去做图,总共5个多月的时间,应该是排了14万道题,其中上线的只有将近1/3,就是说5万道题,是我们精选出来的。

  当其他的产品引入各种教案、备课素材的时候,我们仍然在老老实实的对我们的知识体系每个知识点去写注释、补充例题、总结方法,当其他的产品早就海量视频的时候,我们才刚刚开始考虑要不要把视频课件引入我们的这个系统,怎样引入这个视频和课件才能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能够比原来提升一些。说白了,就是说我们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把学科本质研究清楚,在学科本质清楚的情况下我们把这些教学的素材组织起来,因为有这样的系统在,所以我们就可以依赖这样的系统对学生和对我们的内容进行一个准确的匹配,否则我们永远都没办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右边这个内容,大家远观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我认为这个教案应该是我见过的网上教案中最好的,当然因为我自己做的,但是为什么我说这个东西漂亮呢?不仅仅在于这个都是的内容如何,而是它是由我们的系统经过很好的论证,就是说跟这个教材进行匹配生成的,就是说看起来这是一个文档,实际上是若干个部分有机的组合起来的,并不是一个死的文档。

  另外,对于老师我们就去分析一下老师找题是怎么去想的,老师找题的时候其实他根本不是去想我要找一个比如说奥运会的题或者我去找一个非典的题,他要找的是,我想找一个函数与方程的题目,我想找一个向量的题目,是根据知识点选题的,就是说他挑选的时候这个题考察哪个知识点他在脑子里分析这种过程,其实他们觉得,老师觉得在网上选题难,有那么多题我选起来怎么还难呢,原因就是因为每道题都要在心里仔细读。我们针对这种特点设计了一个出题的模板,这个模板完全是根据知识点出题的,就是说他只要完成对某份作业知识点方面的设置,就可以很准确的出出他想要的题目。

  另外一个,我们的编辑方式,我们的编辑方式也是完全按照老师的思维习惯,就是老师是怎么想的,他在换题的时候是怎么去考虑要把某个题换掉,他的操作是怎么样的,他有哪些实际的操作需求,我们都仔细考虑之后设计出来了,就是说我们认为在这个地方我们仍然做的是手动,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做的东西就是传说中的智能,因为我们深知智能两个字惹不起,就是说用那种随机的方法说智能的,我这一辈子反正不敢说,但是我也觉得绝对不是所谓的智能。

  另外,因为我们对这个题目,刚才我说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实际上就是原来我们的分析单位是以单题为分析单位的,我们对某次成绩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比如说某个题目他的难度是多少、他的区分度是多少,整个班他的平均分,他的标准差、标准分数这些东西是多少我们都知道,但是对于教学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他考察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掌握的怎么样,而不是说一道一道的题目做的怎么样。比如说数列有很多很多知识点,数列的题做的不好到底是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好呢,以前的分析是没办法做到的,我们其实就是做了这一步,就是我们把知识点集做到了,看起来是一个小步,但是我觉得在产品上就是一个大步,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个人这样认为,在我们内容建设的中,我们投入了多少精力,最终这些精力一定在我们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上,也就是说你内容越仓促、越草率最后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一定越少,靠这种知识典籍的分析我们做到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数据分析。

  这是真实的6个班的考试数据,我们应该说从很远的距离就能感觉到前一两个班他的数据是应该好一点的,大家可以想想,红色应该都表示警告,这个是不好,前一两个班他的红色明显的少,这是我们拿到的合作方的一个数据,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就知道他这个学校是怎么进行分班的,他们的班级是怎么管理的。

  另外,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轨迹也进行了很精细的追踪,他最近出了哪些题目、做了哪些题目、正确率如何、知识点掌握情况如何,他这个知识点根据他的平均水平来说处于什么位置,而且我们给出了对于他现在这种学习现状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处理,就是我们给了相对的解决方案。我认为有这样的过程,他知道学生每次用这个产品干了些什么,他现在学习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图是我们刚好搭好后台的这个系统,正打算开始设计产品的时候的一个最初的设计图,这个设计图其实就是在7月份的时候我们确立的,这个设计图就表明了我们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和现在前进的方向,一个就是,我们是以最中间的叫做知识体系为核心,目前是以题库为驱动力,以学习现状为我们最终的目标,里面的循环是由我们的针对算法和评估算法完成的系统引导,就是我们系统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外面的循环是由我们的数据分析和对老师的这种个性化的题目的这种出题方案完成的老师的导学,就是说这个体系里学生是在平台上学习,家长可以完成督学、老师导学的整个学习模式。这个学习模式在我们11月8日上线的版本已经实现了,以后我们会把它做得更好。

  我们产品的起点,也就是说回归教育本质这件事情我们已经展示的非常清楚了,我们现在回到产品它之所以设计出来的一个落点,就是用户的本质需求。在K12的阶段,本质需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习效果的提升,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初高中教育有一个非常好的量化指标,这个量化指标就是我们中考[微博]和高考[微博]的成绩,如果我说成绩可以提升,就意味着我们满足了用户的本质需求,就是说其实千言万语化作两个字就是“提分”,其实是学生、家长、老师包括我们各个方面一起努力的方向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我认为,未来一个产品是否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是否能够提升,其实是K12在线教育产品是否能够生存下来的标准。

  而且作为优秀的在线教育产品,它应该首先承诺能够提分,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陷入到现在这种不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方法各种概念炒作的恶性竞争力,我们就回归到一个非常好的良性竞争循环里,就是怎么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成绩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如果说当这个市场是所有的产品都围绕着这一点进行创新、进行设计,最后去实现的,我认为那个时候在线教育产品的辉煌才算真正的到来。

  今天我过来的时候我们有个同事问我为什么不穿西装,我的回答很简单,我的回答就是,如果冷就必须得穿毛衣,我觉得这句话其实就反映了,如果说你有一个本质需求,其实你是不在乎形式的,这也是我们做快乐学这个教育产品一直的初衷和我们的心态,就是冷为什么不穿毛衣呢,所以我们应该造毛衣,不管是什么形式,所以今天其实我穿成这样非常失礼。

  谢谢大家!

文章关键词: 新浪教育盛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