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就是那个我觉得你想要我做的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2日 15:30   新浪教育

    令人相当沮丧的是,很多家长不给他们的孩子建立积极自我观念的机会。相反,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孩子的弱点上面。他们的逻辑(自己常常意识不到)是:“在激发我的伊丽莎白学习任何东西以前,她必须知道她现在哪些地方还不行。”不管什么时候这些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交谈,焦点一定是集中在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很糟糕或者是他们还不会做什么。孩子分子分母学不好,或是做事情粗心大意,再不然就是哪个音节发不准。反正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家长必定会接二连三把这些弱点跟他/她一一摆在面前。结果孩子的自信也就随之一点点地消失得没影了。相反,家长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往往就会每天都前进一步,越变越有责任心。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是怎样回应那些信赖我们、给我们力量的人。要是那个对我们很重要的人觉得我们超级棒,我们就会为了这个人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相反,若此人认为我们是社会的败类,我们的行为就可能一塌糊涂。

  小孩子们同样如此。他们告诉自己:我不要做你想要的我,我也不要做自己想要的我,我觉得你想要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我就会去做。他们大部分情感精力都花在这上面,以期证明他们所做的正是我们心里所认为的。例如,在查理上七年级的时候,他对写作技巧一窍不通,可他的老师却极力称赞他,说他有作家潜质,并且还鼓励他,帮他建立信心。认识到老师心中对他的想法后,查理非常投入、非常坚定地练习写作。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心理学家、演说家,还写了好几本书。

  作为家长,我们在树立孩子自我信心的过程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鼓励孩子的方式方法,都在向孩子们传递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塑造了孩子们的自我感觉。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很多信息里隐含着消极意义,而这些信息往往极有影响力且不在少数。我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是有些时候,由于我们的措辞,还有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对,话到了孩子耳朵里,已经和我们的本意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也可以算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一大悲剧。

  举个例子,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可能包含双重含义,如“你在搞什么?”这句话很简单,看起来就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已。但是到了孩子的耳朵里,这句话可能就变成了:“你是做不来这个的。”当我们说:“如果我告诉过你一遍,我就是告诉过你一千遍了。”这句话就暗示着:“你脑子真笨,不长记性。”

  这些暗含的信息对孩子都是打击,要是此类话语出自我们的总监或是同事,没准我们已经气得火冒三丈、哇哇乱叫了。我们可以在这些话里稍微加点蜜,让它变得听得过去一点儿——“亲爱的,你不会不穿外套就出门了吧,对吧?”——但其中暗含的意思十分明显,即“你不够能干,因为你连自己的身体是热是冷都不知道”。最终其实就是要说,“我比你大,我比你强,权力在我这儿,所以我可以命令你做事情”。

  不管何时,只要我们是在下命令,嘴边上挂着诸如“闭嘴”、“别争论了”、“把电视关了”此类的话,我们都在把负面信息植入孩子的自我意识当中。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当我们在给出指令的同时,我们也在说:

  “你是不听话的人”;

  “你靠你自己没法找出答案”;

  “你做什么都得听别人的指示”。

  相反,当我们家长在爱和理智的指导下来教导孩子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另一种强强结合:一方面在不危险的境况下允许孩子犯错误,另一方面同时着重挖掘他们自己的力量。我们一定要做到既不随意批评又不完全保护。那些没有责任心的孩子的家长,往往正好相反,他们既苛刻又过度保护。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