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塑造出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每一个做家长的也深知积极的自我形象是与成就感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家长就把重心放在了评估孩子们的所作所为上,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对他们的行为感觉良好。这一点我们非常能够理解。最简单、或许也是最自然的一种方法就是表扬孩子,家长们相信或者寄希望于他们的孩子能够接受这些表扬,并对他们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
有些家长将称赞看得太过重要,以至于当他们的孩子做得的确很糟的时候,他们仍然觉得应该表扬孩子们。举个例子,我们看见公园里一位父亲正在观看他的儿子放飞机模型。尽管飞机每次才上升了一小段距离就一头栽下来,尽管飞机的坠落频率是如此频繁,父亲仍然装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不断地为其喝彩:“多么精彩的飞行啊!”我们来看他的孩子的表情,毫无疑问,他有点儿搞不清了:
老爸是不是眼睛瞎啦?
老爸是不是在撒谎?
可怜的老爸啊,你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叫精彩的飞行啊?
老爸是不是觉得我眼睛瞎啦?
老爸是不是认为我需要他的回应?
到了最后,错误的称赞几乎总会导致不尊重。爱与理智原则会告诉你,有效的称赞是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之下的:
1. 称赞者与被称赞者之间有融洽的关系,至少彼此之间都尊重对方。
2. 称赞者是应该对某一行动或结果的“优良之处”进行称赞的。
如若两者皆不成立,则称赞了也没有效用。较之称赞,鼓励有很多优点:
它并不要求两者之间有融洽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很差、一般,或者是很好。
它假定孩子能够自己判断他们的行为及结果,并且对于将来如何对其进行修正(或是不必修正)能作出适当的决定 。
它总是接受孩子的自我评价,甚至包括极端苛刻的自我评价。
如果孩子们的自我评价太过苛刻,称赞者最后总是和孩子争论不休。例如:
家长: 画得多美啊!
孩子: 我可不这么看。
家长: 为什么?
孩子: 鼻子画得太大了(称赞者的评价受到置疑,于是争论开始)。
家长: 我可不觉得那真是这样的。
孩子: 确实是这样的!
家长: 我不认为!
孩子: 还是这样的!
家长: 不是的。
如果是给予鼓励的话,又是另一番情景了:
家长: (用高兴又激励人的声音)哇,你觉得你的画怎么样?
孩子: 我不喜欢。
家长: 为什么呀?
孩子: 鼻子画得太大了。
家长: 真的!怎么回事?
孩子: 我老画不好鼻子。
家长: 那又怎样?
孩子: 对啊,因为我在练习。恩,我会画好的。
当孩子们对自我持否定态度的时候,称赞几乎总会刺激孩子的将其负面行为表现出来。因为称赞的内容与孩子的实际的自我评价不相符合,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差,以此来告诉大人他们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如果一个孩子对自我非常消极悲观,评估者更聪明的一种方式可能是对他说:“哎呀,如果我做事做成这样,我对自己的感觉可能会比你好些,但是人各有异。”
下面一页的表格对称赞和鼓励的不同点作了比较清晰的陈述。请注意,鼓励是怎样帮助孩子对他们完成的事情产生良好的感觉,因为孩子们将进行自我评估,并且学会自己为自己思考。称赞也不坏,但是请注意,它的重点建立在他人的快乐之上,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评估,鉴于此,真正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