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引领“尖子生”超越“高原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 20:23   新浪教育

  引领“尖子生”超越“高原区”

  在学大教育机构接受个性化学习的学员中有一批既普通也特殊的人——他们就是来自各城市重点中学的所谓“尖子学生”。

  在辅导尖子学生进行个性化补习方面,陈辉曾经创造过很多“神话”。

  比方说帮助一名因为作文严重失分而未能考上理想大学的复读生,成功考取北京大学,因为离高考时间迫近,陈辉只给这个叫李侠的女生上了8次课(16课时),这一年的作文分数是60分,李侠拿到了56分……

  又比方说,仅仅用8个课时帮助一个语文考试只有90分(总分150分)的孩子王征(14岁,某重点中学少年班学生)在高考中语文考到127分,并最终被厦门大学录取。

  再比方说:帮助一名语文学习“跛腿”的女生贾舒考上清华大学。陈辉到现在还记得,贾舒是一个沉默内向的女生,不爱说话,老师问一句答一句。她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成绩都很好。其中物理、化学都在97分、98分之间(总分100分),数学在130—140分之间(总分150分),而语文则只能考70—76分(总分150分)经过辅导之后两个月升为全班排名第2,高考时语文分数达到了120多分,短腿变长腿,最终顺利考上清华大学。

  陈辉说,到学大来学习的来自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大多是所谓进入了“高原区”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学大时的单科分数普遍已经高达130分左右(总分150分),各科模考总分在580—600分以上(高考总分为700分)。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中,他们既是老师的骄傲,也是老师的烦恼。因为达到这样的高度后,想再突破,已是非常困难

  这些学生选择学大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学大的辅导,帮助他们突破长分“瓶颈”,超越“高原区”,以便在冲刺清华、北大、港大等中国乃至亚洲一流名校时显示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要促进这样的孩子在短期内发生改变,这对学大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好在这几年,全国各路教学精英陆续聚集在学大的旗帜下,加上学大强调“因材施教”和团队配合的教育模式,所以在为“尖子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上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教育不是“神话”。所有的教育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对所谓“差生”的转变有规律,对所谓“好学生”的“拔尖”与“提升”同样有规律。

  这个规律,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个性就是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找出他们的需求。比方说李侠的困惑在作文上,具体的症结是议论文主题的开掘与意境的提升;王征的短板是阅读,问题是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缺乏正确的梳理;而贾舒的原因是重理轻文,阅读少,基础差……在辅导时,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找到了“病根”,治疗方法得当,就会有效果。

  所谓共性就是要找到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在辅导中,教会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比方说,李侠遇到的作文的“议论升华、意境提升”的问题,就是考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老师在辅导时不能就一篇作文说一篇作文,要把规律告诉学生,把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考场上和以后的写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能够应对自如;

  而王征在考试中遇到的现代文阅读中问题,也有普遍意义。陈辉说,他自己集30年研究高考出题的经验,发现了一个规律,研究现代文的阅读从来没有超出这4种方法:一是层次阅读法,二是语义阅读法,三是结构阅读法,四是手法阅读法,而且30多年高考出题,万变不离其宗,现代文阅读部分都是围绕这四种方法出题……把这个规律找出来后,再辅以一定的方法、手段,告诉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入门的钥匙。这既适合于“好学生”,也适合于普通学生或者所谓的“差生”……

  汪宝云和董义刚同是学大初中段的金牌老师,带领中考前的尖子生冲刺“名校”的重任往往会落到他们的肩上。

  汪宝云说,要带领“尖子生”超越“高原区”去采撷知识悬崖上的“雪莲”,学生老师首先要面对的是“三高”:即学生的起点高,升学的目标高,家长的期望值高。接踵而至的是第四高——对老师的要求高。所以,要带领学生超越“高原区”,老师必须先经受高原缺氧反应。

  汪宝云说,她曾经辅导过一个孩子,家长介绍说,从小到大,这孩子经历过大小考试,从来都是全班第一,没考过第二。这个学生一接上手,你就该寝食难安了。因为哪天不小心,这孩子考了个第二名,你就对不起人家孩子和家长了……

  董义刚是初中数学老师,常与教初中语文的汪宝云搭档,他说,这样的孩子送到学校后,家长要求也高到近乎苛刻,2006年春节,他曾接手过一个叫段敏的女生,小个子,上初二,数学分数在80分左右(总分100分)是一家重点学校分校的学生,辅导的目标是要升入本校。孩子一到学大,家长就对老师的安排提了很多要求,最后还一定要看老师的档案……

  董义刚说,段敏的特点是,学习很刻苦用功,当时这孩子的脚崴了,每次拄着双拐来学大上课,从来不缺课,不迟到。但问题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会总结规律,常常在试卷后面的大题(问答题)上丢分,到后来,则是看到这样的问答题就发怵……其实这些题不管内容、形式怎么变化,都有规律可循,一般是一题三问,形成了所谓“问题串”。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后一个问题总是要与前一个问题有密切关联,或承袭前一个问题的结论,或承袭前一个问题的方法……把这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再辅以一定的方法,和大量同类或关联题目的演练,不仅对学生的考试有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受益无穷。

  董义刚介绍说,段敏刚到学大时只辅导一科,因为效果显著,又报了其他科目,再涉及到老师的安排时,家长只说了一句话“你们看着安排吧!”

  2009年中考,因为成绩优异,段敏提前被本校(当地著名中学)高中实验班录取……

  汪宝云说,“尖子生”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突破非常困难,还是因为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不适应这些“尖子生”的个性。这个时候,尤其不可能“一把钥匙打开千把锁”。因为看起来都是高分学生,同样都存在“丢分”的毛病,但每一个人的病因却完全不一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只能依赖个性化教育,用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锁。

  汪宝云说,她有一段时间同时辅导2个初三学生,都是所谓进入了“高原区”的孩子,其中一个叫钱非,语文总在110分的边缘(总分150分)这孩子的特点是超刻苦,特用功,但知识掌握得很“死”,不会灵活机动,举一反三。比方说,老师给他讲作文,题目是《“苦”与“乐”》,他弄懂了,文章也写出来了,还不错。可是后来,到学校考试,作文题是《“风雨”与“彩虹”》,在别的孩子看来,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这不就是《“苦”与“乐”》的翻版吗?可是钱非却傻了眼,觉得这个题目他没见过,没法写……

  而另一个女生叫成一,是北京一家名校附中的学生,品学兼优,还是班上的学生干部、团支部书记。情况正好相反,因为爱写小说,她的作文常常是汪洋恣肆、信马由缰,卷子上要求不超过800字,她会写1500甚至2000字还收不住手,最关键的是,写着写着,她会在不经意中跑题,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60分的作文,常常只能得40分,甚至更低。

  这样两个学生,在辅导方法上就完全不能一样。对于钱非,老师要打开他的思路,让他能产生联想,能够在很多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找出他们内在的联系,这不仅对他提升作文写作水平有益,对于孩子其他知识的学习,乃至于将来做人做事都大有裨益。试想,如果人没有“联想”能力,他将来的人生之旅,又能走多远呢?

  而对于后一个学生成一,方法则是相反,如果前者是“放”,那么后者就是“收”,要帮助她收住缰绳,让思想的野马沿着驾驭者的设想,回归到“道”上来……具体地说,对于成一作文的辅导,是要让她由长变短,写之前还要列提纲,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详说,哪里略说,都要安排妥当,这个方法,刚开始孩子很难接受,觉得憋得慌,但看到文章确实写短了,写精了,写好了,也就服气了,等形成习惯了,这个约束反而就要放松了。

  汪宝云说,这两个孩子后来都考上了他们期望的重点中学。

  韩晶原来是一所大学的英语专业的讲师,因为觉得公办大学里有劲使不上,后来加盟到学大教育,担任个性化英语教师。

  2007年,香港大学首次在大陆招生,北京市一共录取了3名学生,其中有一个徐姓学生考前英语辅导就是在学大完成的,而担纲辅导的老师就是韩晶。

  韩晶说,这是一个复读学生。2006年高考,离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之差几分,放弃了填报别的学校,选择了复读。

  这是真正进入了“高原区”的学生,上一年高考英语分数是128分(总分150分),孩子的时间非常宝贵,容不得你有一星半点的迟疑和延宕,你必须一眼就看到他的“短板”,然后,千方百计帮他把短板补长。

  这位徐同学的“短板”是英语作文,韩晶就盯住这处“短板”帮他补上,告诉他英语作文的一些诀窍:“从外往里写”,“写骨头不写肉”,注意“开篇精彩”,“重视文法”,甚至标点也不能出错……其中有一篇文章,韩晶指导学生改了6遍,学生着急得都快跳起来了,说,“老师!时间不够了,不能再改下去了”,韩晶却说“孩子,沉住气,磨刀不误砍柴工……”

  徐同学最终被香港大学录取,英语的高分和英语作文的近乎完美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学大学管师宋美美说,学大能够成为各地“尖子生”中考、高考前冲刺辅导的首选,还因为学大有一个“适合就是最好”教师评价理念和务实的教师管理制度。

  宋美美说,我就是那个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叫贾舒的女生的学管师,一开始,学生家长没有同意学大安排的陈辉老师为贾舒做辅导,而是执意要选择一个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但是我们认为,像这样已经进入了“高原期”的学生的辅导任务,不太可能由太年轻的教师来担纲。道理很简单,因为年轻教师尽管有很多优点,但他们最欠缺的是高考经验的积累,不能一眼就看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而像陈辉这样的老教师,有30多年的从教经验,几乎是有高考的那天起,他们就在和考生、考场、考卷打交道,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考试专家。不仅能够一眼看出学生的“病象”,还能够切中要害地开出最有效的“药方”……

  为了说服家长,避免辅导走弯路,我们建议家长让孩子先听一节课,听听孩子的感觉。果然,贾舒只听了15分钟课,就跑出来对他妈说“陈老师讲得太好了,就这么定了吧!”

  另一个叫郭含的高三女生,很漂亮,很聪明,也很善解人意。她的语文、数学、英语分数都在110分左右,到学大来是补习英语,刚开始,我们给她选派了一个口语8级的年轻教师,但辅导一堂课后,就发现不合适,老师的强项不是学生想要的,而学生的需求又不是老师的强项。所以,我们用最快的速度为郭含换了一位对英语教学有研究的老师。这个老师还是北师大的在读博士,主编过适合于指导学生英语考试的《高频词汇》一书。尤其擅长辅导“尖子”学生,反过来,派他去辅导那些只能考30分、40分的孩子,他也常常一筹莫展。

  这次阵前换将非常关键,郭含在这一年的高考中以645分的高分被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录取。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