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对1”不等于个性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 20:23   新浪教育

  “1对1”不等于个性化

  有记者曾问李如彬,你们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它的路程有多大?

  李如彬想了想说,首先我想告诉你,这个路程很长,很长,至于到底有多长?李如彬问:你读过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边》吗?

  记者说:读过,这首诗入选过初中的课本。

  李如彬说:“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诗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山的那边确实是海,但要看到海,我们必须要翻过一座接一座的大山,如果说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就是那片浩瀚的海洋,那么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刚刚爬到第一座山峰上。”

  金鑫也同意李如彬的这个比喻,他说,其实,我们只是“在路上”,如果个性化教育是一本学问博大的书,那么,我们是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仅仅就个性化教育的表现形式而言,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实行。

  金鑫说:比如“1对1”,这是学大很重要的标志性招牌,很多人一谈到个性化教育就会想到学大,想到学大就会想到“1对1”;现在外面好多的机构模仿学大,也是宣传自己是在搞“1对1”,虽然他们把学大的三个“1对1”学成了一个“1对1”变成了简单的一个老师给一个学生上课……

  但是,正是在率先提出“1对1”辅导模式的学大,我们从公司高层到一线教师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1对1”,只是个性化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1对1”绝对不等于个性化教育。

  李建华说,对学大现行的以“1对1”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他认为相对于在中国运行了几十年的学校模式中的大班教学,学大提出的“1对1”有它的先进性,它打破了用千人一面的内容、形式,考试和评价标准去要求个性各异的学生的“大班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让教育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关注个体需求。

  另一方面,现在的“1对1”模式虽然是从传统的“家教”模式中脱胎出来,但学大的创办者们不是简单地把“家教”搬到写字楼,而是增加了另外两个“1对1”:即“一个学生一套教学方案”和“一个教育团队为一个学生提供全程跟踪服务”,这就使得学大倡导的“1对1”教育模式,“青出入蓝而胜于蓝”,脱胎于“家教”而远远高于传统“家教”,成为一种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新的教育形式。

  李建华说:“1对1”这种教学形式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促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运行模式的诞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形成一个便于操作、便于复制、便于传播、便于推广的“商业模式”,也就没有学大教育的今天,就没我们今天对个性化教育模式进行更深层次探讨和提升的基础。

  李建华说,这两年,他一直在研究一些问题:

  “1对1”是一种教学形式还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模式?

  “1对1”这种形式能够涵盖个性化教育的全部吗?亦或它存在着哪些局限性?

  个性化教育除了“1对1”之外,还能有哪些新的表现形式?如果融入了其它形式之后的教育。还叫个性化教育吗?

  如果增加了其它形式之后,是否能快速形成可操作的商业模式?

  ……

  李建华一直很感谢李如彬和金鑫,正是这两个年轻的创业者一直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他的这些质疑和研究,并且为他搭建平台、组建团队,支持他把这项研究持续下去。

  在与李如彬、金鑫、张玮、邓强等公司高层进行了多次碰撞交流甚至辩论争论后,在深入到各分公司、校区(学习中心)与一线的老师们进行多次调研、座谈后,大家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1对1”只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全部表现形式,更不等同于个性化教育本身;

  ——学生“社会化”观念的形式,既需要师生互动,也需要“学生互动”即同学互助、同伴引领、团队激励;

  ——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对学习形式有不同的需求,有时候需要“1对1”,有时候需要“1对多”;

  ——即使是搞“个性化”教育,也不能否认教育的共性和教育的社会性……

  但是单纯的“1对1”的教育形式,却只有“师生互动”,没有传统教育中的那种同学与同学的启发、互动、比赛和激励,这样的教育也不是无缺憾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

  而且,单纯“1对1”的教育,因为场地原因,因为师资成本等原因,会使它的收费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线上,这就容易使这种教育形式变成教育的奢侈品,只有百分之多少的人能够享用。在一个提倡教育公平的社会里,如果不能面对大多数人,个性化教育的社会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是广泛的、多元化的,有些知识是需要“1对1”的形式去传授的,有些知识则可能是一场“1对100”甚至“1对数百”的知识讲座就可以达到传授目的,如果都去用“1对1”的形式去传授,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浪费……

  根据这些思考,李建华和他的团队提出了新一代个性化教育模式——“1对1十小组化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1对1”仍然是主流形式,但会融入小组教学形式“1对多”(不超过10——12人)还有其它更大面积的公共学习活动、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

  这也就是说,一个学生进入学大接受个性化教育,教育团队会根据这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设计一套全新的方案,有时候给他安排“1对1”的辅导,有时候会安排他参加1对多的小组学习,让他在与同学的互动与交流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交流的目的;有时候还会安排他听一些大型讲座,或是参加团队活动、实践活动……

  李建华说,实际上这也是吸收了一些传统学校教育的元素,这样会不会改变个性化教育的属性呢?不会。因为还有两个“1对1”没有改变,这就是“一个孩子一套教学方案”“一个团队为一个孩子提供跟踪服务。”这是个性化教育最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不管哪种形式的教育,都是为某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

  当然,这就增加了工作难度,第一是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的难度,什么时候上“1对1”?什么时候上“小组教学”?什么时候安排大型讲座或其它活动?彼此间知识的关联,各自所占的比例,在为每个孩子设计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到;

  第二是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不光要会上“1对1”的课,还要有善于组织“小组学习”“小组互动”的能力。在师资的配备上,还需要增加一些其它类型的老师,比方说善于策划组织大型活动、游戏、励志节目、户外活动的老师;

  第三是,场地要求更复杂,现在学大的场地都是按“1对1”模式设计的,一个格子间两个座位,一师一生,这种格局要保留,但还要增加一些适合于10人以上小组学习的场地,组织100人以上讲座和活动的面积更大场地;

  第四是教材开发……

  说到教材开发,李建华说,这个工作量很大,这些教材既与传统学校的教材相关联,但又是个性化的,特色鲜明的教材,学大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开发,比方说《英语阅读》,《英语口语,单词记忆法》还有《菁英数学》等等。

  李建华说,现在一说“数学”,很多人就联想到“奥数”,“奥数”的泛滥确实把很多孩子吓回去了,让大家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研发的《菁英数学》就是要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数学氛围,帮助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把每个孩子中精华的潜能发掘出来……

  李建华说,这个理念上的调整,已经是公司高层的共识,而且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研发了很长时间,并且,已在上海等地展开试验性运行,在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后会迅速在全国学习中心推广。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