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南大中文系90华诞 > 正文

散文六篇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3 14:27  新浪教育
  散文六篇

   

  顾欣

  近代名家与丹凤街

  丹凤街自古便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踪迹,比如今天丹凤街中段的唱经楼,便是南唐后主李煜忏经诵佛的地方,而距此不远还曾有一座焦状元楼,那是明代南京著名的学者焦竑的宅第,他曾是万历已丑年的状元。到了近代,这里更是和许多名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是大画家徐悲鸿,1928年徐悲鸿来中央大学执教。当时的中央大学就位于今天的东南大学,初到南京的徐悲鸿便被暂时安排住在学校附近的丹凤街52号中大宿舍。虽说是暂住,但徐悲鸿在此一住便是四年多,两间不大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和字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徐悲鸿利用课余时间,历时两年多,创作了取材于《史记》田横故事的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徐悲鸿在丹凤街52号一直住到了1932年12月,才搬去位于傅厚岗6号的新居居住。

  徐悲鸿搬走后,这里又来了著名剧作家田汉,与徐悲鸿不同的是,田汉来南京是被抓来的。1935年春,田汉因在上海参加左联活动,遭到国民党当局逮捕,不久即押来南京,关押在宪兵司令部,饱受折磨,后经徐悲鸿、宗白华等著名人士出面,才将田汉保释出来,但不能离开南京。于是,田汉便在徐悲鸿的帮助下,住进了丹凤街的中大宿舍。虽然田汉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他依然笔耕不错,坚持创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身处陋室的田汉先后创作了《黎明之前》《洪水》《械斗》《卢沟桥》等多部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充分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对日不抵抗的反动面目。

  在三十年代的丹凤街,除中大宿舍这里聚集了大批的文人、学者,还曾有一位大作家居住在丹凤街,那就是以《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斐声文坛的张恨水。张恨水是因与友人合办《南京人报》而来南京的,初到南京的张恨水便住进了丹凤街的一处老式民居中,这里店铺林立,茶馆热闹,一派市井繁华景象,张恨水每日穿行其间,日子久了,便有了那部以丹凤街的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丹凤街》。

  如今,人去楼空,丹凤街早已旧貌换新颜,成了南京著名的手机一条街。今天行走在这条街上的人们,大概已无人知道那些曾经同样行走在这条街上的名家们了。

   

  南京的文化"先锋"

  南京,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早在清代,南京的书店就多达数百家,冠于全国。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京的书店业却形成了新华书店一股独大的局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对于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来说,未免有些单调,于是,一座全新风格的书店应运而生了,这便是坐落在广州路上的先锋书店。

  提起先锋书店,在南京的文化圈和知识圈里,恐怕很少会有人不知道。起初,先锋书店与其它的私营小书店一样,只是太平南路上的一个很小的门面。不过,"先锋"的钱老板,却是一位极精明的商人,他从一开始就为"先锋"定下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只经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图书,这在南京当时的小书店里,可谓独树一帜,很快,"先锋"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购书群。

  搬到现在位于广州路上的新店址,是"先锋"的一次重要转折。精明的钱老板早就看中了这处新店址,因为这里地处繁华地段,周围又坐落着多所大专院校,特别是以文科见长的南京大学与这里仅一墙之隔,文化氛围浓郁,与"先锋"的定位完全吻合。这时的"先锋",定位更加准确,来此购书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也正是在这时,结识了"先锋"。那时,我在南大上学,"先锋"对于我们这些买不起书的穷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观书场所,因为,这里的书总是比别的地方新,而且还有沙发和茶水,所以那时我只要一有空,就会来这里看书,有时下午没课,我竟会在"先锋"坐上一下午,现在想来,那时抿一口茶,看一本书的悠闲生活,真是太"奢侈"了。

  前面说到"先锋"的书总是比别的地方新,确实,这主要是因为"先锋"的进书渠道要比别人快一步,要不怎么敢叫"先锋"呢?但是,"先锋"之所以敢叫"先锋",更重要的是它在思想上的"先锋",许多在当时不被看好的书,别的书店都认为没人会买,便不敢进,怕赔钱,而"先锋"却敢进。有先锋的书,自然也就会有先锋的人,"先锋"的钱老板就是一位先锋的人,钱老板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文人,他早年曾求学于南大中文系,经商成功后的钱老板,依然不忘当年的文学梦,在他的帮助下,一些小型的文化活动、讲座经常在"先锋"举行,在这些活动和讲座中,各种先锋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流,每次总能使我受益良多。

  最后再多唠叨几句,南京的书店很多,除了本人极力推荐的先锋书店外,位于新街口的新华书店(中山东路店)和南京书城,也是值得一逛的,这两家书店是属于那种大而全的综合性大书店,其它并无特别之处。如果你想买便宜书,那最好去位于山西路的长三角图书批发市场,这里的书零售均可打八五折,是不少淘书者的乐园;爱好古籍的朋友,可去太平南路上古籍书店,那里的古籍和文史方面的书十分全面,有时还会有古籍善本出售。另外,南京还有不少专卖旧书的小书店,这些书店主要集中在朝天宫古玩市场和南京大学周围,如果认真的淘一淘,这些小书店有时也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杜牧与金陵杏花村

  唐代大诗人杜牧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千多年来,伴随着这首诗的广泛传播,关于杏花村的具体地点,也被人们争论了一千多年。山西汾阳、湖北麻城、安徽贵池、江苏徐州等地均称自己是杏花村的出处,其中尤以山西汾阳说和安徽贵池说流传最广,但其实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却是在南京。

  先看文献上的记载,据北宋初年编纂的《太平寰宇记》在昇州(金陵)江宁条下记载:"杏花村在县城西,相传杜牧之沽酒处。"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杏花村的最早记载,它十分明确的表明了杏花村就在金陵。另据清嘉庆年间陈文述编纂的《金陵历代名胜志》记载:"杏花村,杜牧沽酒处,牧之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夜泊秦淮近酒家',皆在金陵……"书中还有附诗一首:"江南春雨梦无限,沽酒旗亭白下门,一自樊川题句后,至今人说杏花村。"樊川是杜牧的号,此诗后两句正是说,因为杜牧在金陵写了这首《清明》诗,才使人们至今还记得杏花村。此外,李渔在《笠翁对韵》十三元中为杏花村注解时,也说杏花村"在金陵"。还有明焦竑《重建凤游寺碑记》、清陈作霖《凤麓小记》、民国《首都志》等文献均记载南京杏花村为杜牧沽酒之处。

  再看杜牧的行踪,杜牧一生当中曾数此游历金陵,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两次,一次是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春,另一次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秋。前一次杜牧是由宣州赴扬州上任时路过金陵,那年杜牧31岁,正是在这次路过金陵时,杜牧创作了《泊秦淮》、《江南春》、《清明》等佳作。当时,正是清明时节,诗人冒雨出游,面对六朝故地,目睹了曾经繁华的六朝金粉地已成断垣残壁,不禁触景生情,为已日落西山的唐王朝感到忧虑,于是,来到杏花村,借酒浇愁,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

  那么,杏花村究竟在南京哪里呢?据载杏花村"在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与古长干相连。" 此处,绿水环绕,山清水秀,远眺大江,近邻秦淮,历来就是文人骚客的游览胜地,除杜牧外,李白、吴敬梓、曹雪芹等大家都曾来此游历。到南唐重修南京城时,将杏花村、凤凰台一带圈入了城中,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杏花村应该位于南京城西南隅的秦淮河边,即今天的集庆门附近。

  如今,时过境迁,当年那曾令无数文人骚客向往的杏花村早已难觅踪迹,这里现在只是一片拥挤的居民区,再不见当年的清山秀水,也没了当年的宁静和闲适。只有巷口的一块石碑还在向人们述说着这里往昔的辉煌。

   

  走近赛珍珠故居

  在中国大概有三处赛珍珠故居,镇江一座,宿州一座,南京还有一座,位于镇江登云山上的赛珍珠故居,已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一处旅游景点。最近又听说宿州的赛珍珠故居也在搞旅游开发,不知开发出来又会是什么样?与前两处相比,位于南京大学校园内的赛珍珠故居,却是养在深闺人未知。

  一个飘着雨的下午,我撑着伞走在校园里,不知不觉又来到了位于校园深处的赛珍珠故居。和以往一样,这里依然是大门紧闭,我仰起头,透过迷茫的雨雾,又一次仔细打量着这幢建筑。这是一座并不出众的二层小楼,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最有特色的要算门前那四根西方古典风格的圆形立柱了,这四根立柱支撑起来的门厅,曾目睹了在这里出入的文坛巨将和达官显贵们。门厅之上是一个阳光充足的露台,这露台之上也许曾承载过赛珍珠与徐志摩那段不为人知的恋情。我走上台阶,又看见了大门上的那面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S BUCCK 1892-1973)1919年至1934年居住于此,时任金陵大学英语教师,并著有《东风,西风》、《大地》三部曲、《母亲》、传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译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传》),于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面铜牌上,我似乎又看见了这里曾经的主人,看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在这里,赛珍珠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处女作《放逐》和成名作《大地》都曾创作于此。后者曾使赛珍珠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给她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但是,这部"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史诗般描述"的作品,在中国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客观的说,这部作品并没能真正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不过,这却是 "为中国题材小说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一部作品。

  在这里,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介绍给了世界。在她的《水浒传》中没有了朝廷的招安,只有罗宾汉式的绿林豪杰,他们是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公民,所反抗的是邪恶的势力和无道的社会。

  在这里,赛珍珠与她第一任丈夫布克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也是在这里,赛珍珠与徐志摩相识、相恋。这段恋情是如此的短暂和隐密,以至于后人足足争论、猜想了半个世纪。

  在这里,还曾留下了老舍、林语堂、梁实秋、胡适,这些文坛巨将的足迹。也是在这里,当中国人民处于最危急的1937,贝德士、麦卡伦、费奇,这些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着中国难民。

  在这里,还有……但当这里的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的时候,留给赛珍珠就只是难以释怀的回忆了,晚年的赛珍珠曾在大洋彼岸充满深情的回忆道:"我住在南京的一所旧砖瓦房里,房子的四周是一座我喜欢的大花园。在那里,我种树栽花,我丈夫培植蔬菜。我们在花园里工作,夏天在这里进餐,朋友们带着孩子同我们一起在这里游憩……"

  雨渐渐停了,我的思绪却仍停留在这所房子里,我一直在想:是什么造就了赛珍珠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带着疑问,我走下了台阶,一滴清亮的雨珠正巧落在了我身旁的泥土里,哦!我似乎明白了,不正是这江南的水和土,养育了这位异国的奇女子。

  日本,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吗?

  近两年来,无论是齐齐哈尔毒气伤人事件,还是钓鱼岛问题,日本方面均表现的极其冷漠。由此想到慰安妇、南京大屠杀、中国劳工索赔、历史教课书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日本方面均没有任何谢罪和赔偿的表现。再看看今日的日本,右翼势力横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不断扩充军备,频频向海外派兵。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日本,是我们的友好邻邦吗?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便不难回答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很多中国人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日本同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两国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唐朝,两国交往十分密切,只是到了近代,才发生了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即便是在被认为中日两国关系最好的唐朝,两国关系也是暗流涌动。

  虽然传说早在秦朝,中日两国便有交往,但中日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却是在战场上,公元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正处于三国时代,日本认为有机可乘,便派兵渡海攻击新罗,而大唐正是新罗最坚定的支持者,于是,两国便在海上爆发百江口之战。战争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弱小的日本根本不是大唐的对手,据史书记载:"大唐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日本对大唐的第一次交往便是这样收场的。日本在领教了大唐的强大后,终于学乖了,此后,日本不断派遣遣唐使,来学习大唐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但这并不表明,日本对大唐没有任何的企图,只是因为大唐对日本来说实在是太强大了。所以与其说这一时期两国关系是友好的,不如说是大唐以其强大的国力震慑住了日本,同时又以宽宏的胸怀接纳了日本。

  唐以后的几百年,日本一直处于幕府的统治下,国内局势混乱,无力对外扩张。但到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曾短暂统一了日本,于是,对外扩张又被提到日程上来。丰臣秀吉曾狂言:"我已统一了日本的66个州,接下来还要拿下中国的400个州"并制定了所谓的"三点计划"简而言之,第一点朝鲜,第二点中国,第三点世界。这于三百多年后的"田中奏折"是何等的相似!可见日本的扩张思想是一脉相承、根深蒂固的。只可惜丰臣秀吉打错了算盘,算错了流年,虽然当时的明朝已十分腐败,但日本仍不是明朝的对手,在中、朝联军的强大攻势下,丰臣秀吉很快就被赶回了日本,不久便在悔恨交加中死去。

  直到近代,中国衰落了,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迅速的崛起,这使日本终于有了向中国挑战的资本。于是,被压抑了一千多年的日本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南京大屠杀""用活人做细菌实验""慰安妇"这些在现代战争史上最卑劣、最残酷的一幕幕都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手中上演。战后,日本始终没有正式向中国人民谢罪和赔偿,五十多年过去了,日本留下的毒气弹仍在害人,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前,日本还不能算是我们的友好邻邦。

  我决不否认在中日两国两千年的交往史上,两国人民曾有过十分友好的交往,但我们通过这两千年的历史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历史上只要有机可乘,日本便要对外扩张。所以,当我们教育下一代要与邻国友好相处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告诉他们:提高警惕,时刻提防着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历史在这里凝固

  我已不知曾多少次走进这座巨大的皇陵,记得幼年时,家就住在紫金山下,经常到明孝陵玩,那时,明孝陵留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断垣残壁,而这些断垣残壁正是我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好地方。到中学时,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到一篇课文--《梅花岭记》,这是一篇记录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事迹的文章,文中记录了史可法在危急时刻,曾对自己的后事做了这样的安排:"吾死,当葬太祖高皇帝陵之侧,不可,梅花岭可也"。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史可法在危急的时刻仍念念不忘要葬在明孝陵。于是又来到明孝陵,想看看这里究竟有什么吸引着史可法,但看到的仍是断垣残壁,不过,这时的我已有了一些以前不曾有过的感受,同时,面对这谜一样的巨大皇陵,我心中又涌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这些疑问促使我翻阅了不少书籍和资料 。几年后,当我再次走进这座巨大的陵园 ,再次面对这些熟悉的断垣残壁时,涌上心头的却是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我似乎感到了历史仿佛在这里凝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曾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 明孝陵的历史,便是一部大明王朝的兴衰史。

  当朱元璋定鼎金陵,建立大明王朝后,这位当过和尚,又讨过饭,白手起家的农民皇帝,便开始为自己的后事考虑了。传说早在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便亲率徐达、刘基、汤和等文臣武将到东郊堪察地形,最后选定紫金山下玩珠峰的蒋山寺为万年吉地,据明张岱《陶庵梦忆· 钟山》记载:"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孝陵正式开工。次年,马皇后病逝,谥"孝慈",遂"命所葬山陵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与马皇后合葬孝陵。但是明孝陵的建造并没有结束,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孝陵的建造工作才全部结束。前后历时32年,耗银数百万两,动用人工200万人以上。明孝陵工程之巨,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作支撑,这样巨大的工程恐怕只能永远停留在图纸上了,所以说明孝陵的兴建是伴随着明王朝的巩固和强盛展开的,它见证了明王朝在朱氏父子手中,励精图治,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历史。

  但是,这里在见证辉煌的同时,也见证了一段骨肉相残的历史,朱元璋死后不到三年,燕王朱棣便以"靖难"为名,杀到南京,将建文帝赶下皇位,自己取而代之。可是后来,朱棣自己也对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于是想到要在明孝陵前立一块空前绝后的巨碑,来彰显自己对父皇的大孝,来宣扬自己作为太祖高皇帝嫡子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于是,便有了汤山那永远拖不走的巨型碑材。有人说,朱棣也许压根就没打算拖动那巨大的碑材,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说的也许有道理,但不论怎样,都只苦了那些没日没夜凿石的工人们。

  朱棣最终还是没能为父皇竖起那块巨碑,于是,只得在竖起一块"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后匆匆离去。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大多昏庸无能,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回江南来拜谒祖陵,于是,明孝陵便在寂寞和岁月的侵蚀中逐渐沉沦。但是到明朝末年,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许多人又想起了明孝陵,首先,崇祯皇帝想到了它,但一块"禁约碑"又怎能挽救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抗清名将史可法也想到了它,但一句"吾死,当葬太祖高皇帝陵之侧"也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奢望,还有郑成功,征战之余,仍不忘拜谒孝陵,以至贻误战机,功亏一篑。

  一个王朝的兴衰在这里竟如此的凝固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明孝陵仿佛是一位历史老人,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如今,时过境迁,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已经焕然一新,迎来了它的第二次新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MP3 手机 相机
 
服饰 首饰 护肤

旅游 电脑 礼品

精品折扣一拍网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失眠抑郁影响性生活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愈鱼鳞病的最新成果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永别了--皮肤癣!
·开麦当劳式的美式快餐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迎春节快开花坊专卖店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普通人,百万富翁的路 ·科学战胜痛风、风湿病
·香港女鞋女包火爆招商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攻克顽癣还你靓丽肌肤 ·让病毒疣疱疹不再复发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