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的成绩哪去了(外一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3 14:27 新浪教育 | |
另外的成绩哪去了(外一篇)
高明勇 当各地的人才交流会举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各大中专院校的学子们也正精心地“装扮”自己,以便把自己“嫁”给一个好“婆家”。“嫁妆”当然是自荐书、荣誉证书、发表作品、所获奖项和所学课程成绩——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大学生的自荐材料表明,本科生四年学了不足20门课,专科生三年仅学了十几门课,并且每门至少在80分以上。事实并非如此,高校规定的相关专业的课程并不少,本科至少在32门,专科也至少得28门,在高校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高校更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减课程。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另外的成绩哪去了? 笔者揣之,是因为“羞”于见“公婆”而藏了起来。 大学里“六十分万岁”的口号已经光荣下岗,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拿一等、二等奖学金,亦不是每个人的每门成绩都能考“优秀”或80分以上。如今,为了向“公婆”展示自己的优秀,展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曾经如何刻苦学习,成绩多么优异,将另外的成绩藏匿起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试问:谁愿意把自己不及格的课程向用人单位表明?谁又愿意在展示自己闪光点的同时也展现另一面呢? 这种隐匿不理想成绩的人绝不在少数,它反映了当前部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自欺欺人心理,与企图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的侥幸心态。 有人说学校是小社会,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学校发生的一切都能在社会上找到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迹象。于是,我想到了一句民谣及其描述的一种官场现象,民谣是:“为官一任,祸害一方;任职期满,升调挪降;组织考察,顺顺当当。”表明了部分官员在“任职期满”时存在隐藏“羞”于见“公婆”的政绩的现象,无非是其手法比学子要老到得多,熟练得多。一座座“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树起来的时候,也遮住了“霓虹灯下的黑暗”,犹如一个个硕大的肥皂泡一样,空空如也。须知政绩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更不是将一个个阿拉伯数字经过高明的创意加工出来的。 这与当前在社会上大力提倡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标准相背驰。不管是学生就业也好,官员升迁也好,请在诚信面前展开你另外的成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盗版的背后 曾几何时,盗版的东西铺天盖地,各种书籍和音像制品的克隆品更是让人防不胜防,人们对盗版贩子更是深恶痛绝,但还是有不少人对盗版的书籍和音像制品津津乐道。 痛骂是因为盗版的商品质量总没有正版的用起来让人放心,心里别扭;乐道是因为盗版的商品价钱便宜,同样的商品,价格悬殊,相差几倍乃至十几倍,何乐而不为呢?对于读书人来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饭可以一顿不吃,书不可以一天不读,但正版的价钱高得离谱却又成了读书人的尴尬。 用《资本论》里的那段话来描述当前的出版市场是再贴切不过了:“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了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则会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正版书的利润有多高,行外人不懂,但当前盗版书四处泛滥,恰恰印证了马克思的经典之谈。 盗版的背后是正版商品漫天要价,细揣之其因有二:一则价钱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出版商决定,“我爱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二则仍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权,出版的书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尤其是现在“证书满天飞”的时代,再和某些资格认证考试委员会挂钩,这样一来,销售渠道畅通无阻,一路绿灯,这些书就更不愁没人买了。 正版书的价格是不是该像音像业那样“勇敢”地降下来,走出一条“平民化之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要这100%甚至300%的利润存在一天,就会有盗版生存的土壤,盗版就会像毒瘤一样附在这高额利润的身上。打击盗版,任重道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